作者:杨文田
2025年夏,印度外交正经历一场罕见的“寒流冲击”。这一次,不是来自中俄的强硬态度,也不是邻国伊朗或巴基斯坦的敌意,而是来自其过去十年最看重、最努力经营的“战略伙伴”美国。就在刚刚过去的周五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表达对印度的强烈不满,直言“整个贸易团队对印度感到沮丧……印度不是一个伟大的全球参与者。”而在此之前,特朗普早已在社交平台上发动“语言重炮”,指责印度关税“全球最高”、贸易政策“恶劣且令人厌恶”,甚至威胁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加征惩罚性关税。美印关系,正从蜜月走向对峙。
过去十年,印度频繁强调“印美是天然盟友”,而无论是奥巴马、特朗普,还是拜登执政初期,美国也一直将印度视作“印太战略”的关键支点。2023年莫迪访美期间,美国为其举行了规格极高的国宴,盛赞其为“民主典范”,并不断释放“美印关系比以往更加牢固”的信号。
然而今天看来,那些联合声明与红地毯的热情,仿佛只是外交舞台上的烟火,绚烂短暂,转瞬即逝。特朗普卷土重来后毫不掩饰对印度的不满,从关税壁垒、俄罗斯原油交易到双边贸易逆差,全被他列为“印度罪状”。贝森特的表态更是点燃导火索,表明此次裂痕并非某个具体议题的小摩擦,而是战略互信崩塌的系统性爆发。
莫迪政府苦心经营的“亲密盟友”叙事至此崩盘。所谓“印度在特朗普政府中享有优先地位”的自我定位,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。
特朗普的政治风格一贯粗暴直接,但这次对印度的措辞之狠仍让观察者瞠目。他不仅称印度关税“全球最高”,还讥讽与印度的贸易“少得可怜”,更斥责其非货币壁垒“令人厌恶”。他甚至直接威胁加征惩罚性关税,意图迫使印度“就范”。
面对羞辱式言辞,印度政府的回应却异常低调。一些亲政府媒体试图将此归结为“美国大选氛围”,试图淡化冲击,但印度国内政界早已炸锅。前国家安全顾问马利克公开质疑:过去二十年来,印度始终在俄美之间“吃双份大餐”,而这种平衡战略,如今正暴露出破绽。他指出,印度高层对与美国结盟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,幻想华盛顿会在每一个议题上让步,事实证明,这不过是一场“自说自话”。
印度并非没有反制手段,但也确实没有反制的底气。美国是印度最大武器供应国,在科技、医药、软件、能源等关键领域,双方合作高度依赖。尽管印度努力推进“多边外交”,但要真正实现“战略自主”,尚需时日与实力积累。现实博弈中,印度更多时候处于依附的一方。
这一次被羞辱,对印度而言,不只是面子上的受挫,更是战略思维的警醒。过去二十年,印度奉行“多边制衡”路线,一方面深化与美国合作以牵制中国,另一方面维持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,脚踩多条船,试图借国际秩序重组谋取最大利益。金砖、上合、QUAD、IPEF,印度都参与其中,却从未真正站稳一个清晰立场。
而这种“走钢丝式”的外交策略,终究有代价。俄乌战争之后,美国越来越倾向“强制盟友选边站”,而非容忍模糊地带。印度在美国看来,不仅在能源上大买俄罗斯原油,还未在乌克兰问题上明确表态,其在“印太战略”中的位置也日益可疑。华盛顿已经开始表现出强烈的“不耐烦”与“失望”。
“要么站队,要么受罚”,这就是特朗普式外交的冷酷逻辑。印度过去那种“抱美国大腿、又不丢战略独立”的算计,如今正在失灵。一旦双方都不再配合,所谓平衡,就不再是智慧,而是一种危险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冲突的根源并非战略观念冲突,而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之争。特朗普回归政坛,带回了“美国优先”的政策逻辑。他眼中的外交,不是联盟,而是交易;不是伙伴,而是成本计算。只要你不让美国赚钱、不配合其全球布局,那无论你多么“民主”、多么“战略重要”,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。
这也暴露出“印太战略”的真相:它并非一个构建多边秩序的蓝图,而是服务于美国意志的框架。印度若不甘做“工具国”,就必须承受“被收拾”的可能性。
问题在于,印度既不愿成为美国的附庸,也无法承担与之全面对抗的代价。于是才出现了当下最尴尬的被羞辱局面,却无声反击;被打脸,却继续讨好。印度那句曾用来安抚国内民意的话,“特朗普是印度真正的朋友”,在如今看来,更像是一种嘲讽。
这场“亲密盟友的幻灭”也给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。过去几年,美国曾一度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的重要支柱,不断拉拢。如今印度却因“不够听话”而被“修理”,足见美国所谓的“盟友体系”,其本质仍是建立在利益算计之上。
相比之下,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中始终强调战略定力与实力对等,保持自主性。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稳定性,恰恰是印度在高风险国际局势中所缺乏的。即便印度经济增速强劲、人口红利显著,但其在制度建设、技术创新、国家治理等方面,与一个成熟大国的距离仍然明显。这也让其在与美交往中显得被动与焦虑。
对中国而言,印度的遭遇不啻为一面镜子。在动荡国际格局中,维护话语权的根基仍是硬实力与战略耐心。没有这些,再多的外交辞令与战略模糊,也终究难以立足。
这次美印龃龉,看似特朗普赢了,他通过“惩罚盟友”再次向选民展示“铁腕总统”的形象。但真正的输家,很可能是印度。它失去了苦心经营十多年的“亲美联盟”形象,也暴露出本国外交战略的局限性与结构性困境。
一场羞辱之后,印度不仅需要情绪的平复,更需要一次全面的战略反思:这个世界,没有免费的盟友,也没有永远的朋友。国家之间,终究是靠实力与利益的博弈,而不是靠一场国宴和几句奉承,就能结出真正的“亲密关系”。
美国与印度干起来了,这一回打碎的,不只是贸易协议,更是一个“印度成为西方战略支柱”的幻梦。